博客年龄:18年1个月
访问:?
文章:268篇

个人描述

姓名:***
职业:**
年龄:**
位置:中国,**
个性介绍:
*******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2021-08-14 20:28 阅读(?)评论(0)


《岛上书店》的阅读体验很舒服,“周末窝在沙发里”,即便最后是令人扼腕的死亡和抽水断刀的流逝。以小说之名的精巧架构,没有隔膜与晦涩,不曾炫技和粉饰,并不复杂乃至简单至极的情节与人物,语言轻松、自然、不加雕琢,像极了小岛上自然吹拂的海风,所有复杂元素哪怕是暴戾与伤害都被处理的风轻云淡、宛如家常。加·泽文的风格,让我想起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男人和女人无数次的争吵之后,男人捂死了亲生的三个孩子,然后对回来的女人平静地说,你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最后,男人被收监,女人去探望,是一个惩罚与救赎的故事。后者是加拿大的家庭妇女,据说四十多岁才动笔写作,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岛》无疑是温暖的,即便海风有咸涩、残暴与阴郁的成分,却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去除繁复、大道至简的单纯、平和、自然与宽容。小说中也不尽为“好人”,既有出轨成习惯造成妻子习惯性流产的男作家,也有以欺骗谋求成功的女作家,更有猥琐的瘾君子醉鬼假作家,甚至还有退休之后才尝鲜双性恋的奶奶,以及内心多少有些阴暗、恶毒的被压抑的妻姐,但世界就是如此的世界,主流是A.J及玛雅,艾米与妮可,主题是一卷又一卷的散发着油墨味道与文学气息的书。小岛孤悬于海外,渡轮是与外界世界的物理连接,而书店却与外面世界完成了心灵沟通。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同期,翻读了莫言《晚熟的人》,用惨不忍睹形容亦不为过,这是他诺贝尔奖之后的作品。我不想探讨作品的优劣高下。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国作家似乎承担着更深沉更博大更无法摆脱的宿命,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总要连接上升到时代脉搏的精神气质,总要承担家国使命或价值取向,总要提高到所谓的政治高度,否则就是轻薄的,小鼻子小眼乃至低俗的,从而堕入流行、畅销、不入流的范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体裁适合如此宏大表达,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具有如此的力透纸背和相得益彰的火候。孔子的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解读,中国作家总要把小我与民族大义结合起来,以人的悲欢离合来反应时代的起转承合,以至于到了当下——总是自觉或被动地突出或反讽主旋律。这是病,得治!

如此对比,《岛》似乎是被时代抛弃的孤子,开书店的老板至死才用了电纸书,这是现实还是隐喻?是反讽或者传统?为什么充满血腥、悲剧的家庭屠戮能呈现出一块三明治、一杯啤酒或几瓣雏菊般的意象呢?为什么知晓丈夫出轨及私生女乃至最后发生致命车祸的情节读来不至于感到强烈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压抑感呢?为什么疾病突如其来时同样纠结于要钱或保命的情节却不被贫穷、苦难和悲哀等定语所绑架呢?这一点,我们与北美大陆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有生活品位、思想隔膜或文化隔阂吗?加·泽文和爱丽丝·门罗,也许认为生活原本如此,或言屠杀、不忠、疾患原本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与难以拒绝的一部分。我第一次阅读爱丽丝·门罗有关灭门的文字,恰恰是这般平淡无奇的语言和氛围重重砸到了我的胸口,让我陷入深深的深海之中。静水深流的心理体验直到此刻,依然刻骨。

莫言们愈加发力,愈发有所不逮、左支右拙,连自己都困在时代夹缝和自我逼仄的境地,纸面所呈现的高潮迭起、激情燃尽和故作深刻,掩不住的苍白,不过是泥地里的霜花。

 

 

 

2021814

  最后修改于 2021-08-15 04:0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我读《繁花》 下一篇:帝国的转向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